到虎丘游览时,李克杰有事,只把我们送到景点处,留下我和光子独自离去了。
我们首先游览的是“斜塔照影”。
苏东坡曾言:到苏州而不游虎丘,乃憾事也。而虎丘之所以如此吸引人,多半是因为斜立山顶的云岩寺塔,据记载,此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于是,从小五台西北侧的“云水深处”绕行而上。
塔在古木丛林中,塔高七层,似以青砖黄泥铸就,历经无情岁月,沧桑斑驳,却也古色生香。遵循管理方条例,游客进塔,一次不得超过20人,便排队静候,鱼贯而入。
塔不大,进去后,见塔身上有浮雕,图案有叫不出名儿的花卉,也有佛教类吉祥纹样。因为禁止登塔,待了不到一分钟就出来了。本想围着塔基四周近距离看看,有警示牌写着不得逗留字样,只好作罢,想来是斜塔毕竟安全系数远远小于正塔吧。
塔的附近,有一间小型的塔史陈列室,匆匆浏览,却也获益不少。尤其是正对门展示的“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”,器型婉约,瓷色素雅,虽然是仿制品,却也让嗜茶的我艳羡不已。原来,真品1957年即出土于塔内天宫,是国家一级文物呢。由此可见,早在五代之前的中唐时期,茶圣陆羽就对越瓷推崇有加,确实是恰如其分的。
塔的不远处,还有云岩寺遗址、御碑亭等景点,这里很热闹,一群少女少男嬉戏合影,充满了欢声笑语,让古塔也会心微笑,歪了腰,一斜就是千年。
去了云岩禅寺、千顷云阁和五十三参,寺门口木架上的那面鼓,旧得连鼓身都掉漆褪色,看情形,好象很对多年不曾用过了,当然没有发现一位出家人。
一路疑惑,又到了悟石轩,只见一朵如云之奇石静静地栖息在大厅中央。石在眼底,还悟什么石?值得一悟者,似在石外吧?
直至日当正午,从致爽阁出来,一步踏出那扇红墙拱门,回眸仰视顶上那四个蓝色楷字——入解脱门,我才幡然醒悟。原来先前,我竟然一直置身于“空门”呢!
真的能“解脱”么?也许能,也许不能。心无所系,心又有所系。彼一时,此一时,一如斜塔照影,皆是梦般虚幻。
我和光子争论着能否解脱的问题,来到了“剑池花冢”处。
虎丘剑池是整个景区之“画眼”,也是游人群集,最热闹的地方。
跨越“别有洞天”,面对芸芸众生,才明白自己还是红尘中人。七情六欲,依然如旧。
剑池相传是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墓穴和藏剑之冢,千百年来,留下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,引人遐想。
剑池很幽邃,双崖壁立,巨石叠嶂,中涵飞泉冷瀑,
阴韵袭人。池畔若刀劈剑削而成的岩壁上,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琳琅满目的题咏。有两个高约数尺的红色鹅头篆字“剑池”,仿佛屋漏痕般逶迤,据说是元周伯琦所书。东边“风壑云泉”蓝色擘书传为宋四家之米芾手笔,但书体
乱头粗服,虽然厚朴雄浑,却少了米颠“刷”字的险峻泼辣气势,不象。其它如小篆“泠然”,古隶“高山流水”等石刻很多,不胜枚举。
剑池之水一点也不清澈,若非飞瀑激荡,以及涌泉汩汩,简直就是一潭发了绿的浑水。摇曳成簇的红鲤鱼在池中纠缠,倒反证了“水太清无鱼”这句老话。
顺水流而行,外面是个浑然天成的大盆地。二仙亭旁,四个红色榜书遒劲浑圆,颇有颜家风范,原来是“虎丘剑池”。附近的摩崖石刻更是触目皆是,有千人坐、虎丘、可中亭等。流水汇集处,是一泓圆池,水中央有“顽石点头”。
东南山坡上,有一处宽敞的平地,那是兵圣孙武的练兵场。附近还筑了一个亭子,由现代将军张爱萍题额和书碑以志那段往事。千人石南面古道边,则是孤影独立的唐代名姬“真娘墓”,不知为什么,见到这类情景总是不忍多看,尽管墓碑上那几个真气淋漓的楷书大字是如此让人震撼。
也许是红颜自古多薄命,墓主真娘生前的故事简直是凄美欲绝。香山居士这样写道:真娘墓,虎邱道,不识真娘镜中面,唯见真娘墓头草。霜摧桃李风折莲,真娘死时犹少年。脂肤荑手不牢固,世间尤物难留连。难留连,易销歇,塞北花,江南雪。
虎丘之地,除了历史上一度闻名天下的虎丘茶外,还特产一种茉莉花茶,和真娘有着莫大的渊源。据说真娘香消玉陨埋骨“花冢”后,一缕芳魂经久不散并最终附于茉莉花上,清淡无味的茉莉从此幽芬四溢。虎丘周边的茶农发现这一奇特现象后,便以真娘幻化而成的茉莉窨制茶叶,故此茉莉花茶又称“香魂茶”。
剑池有“剑冢”,剑花飞扬直指处,竟然又有“花冢”,这也许是上苍的安排。自白居易等诗客后,吴人谭铢又写下《七绝》:虎邱山下冢累累,松柏萧条尽可悲;何事世人偏重色,真娘墓上独题诗。
我们叹息着真娘的红颜薄命,信步来到第三泉,品泉汲清。
名山多名泉,虎丘也不例外。唐代张又新《煎茶水记》云: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。从此,虎丘“第三泉”名扬天下。
一进虎丘的时候,在拥翠山庄东侧的“海不扬波”亭前,就有一口古井,名为“憨憨泉”。相传远在梁时(公元502-557年),为憨憨尊者所鉴,可惜不知什么原因,此泉现在已经被封了。
而虎丘最著名的,莫过于被誉为“第三泉”的陆羽泉,此泉位于古石观音殿的西北侧,在一处深邃的沟壑之中。
穿过“第三泉”门洞溯源而上,首先可以看到南侧花岗岩壁上,有一块勒刻有第三泉由来的现代碑文,上书:唐代茶圣陆羽评品此泉,水质甘冽,味甜醇厚,为天下第三而名……其实,据文献记载,此第三是《水记》中的刘伯刍所评,而张又新假陆羽之口品鉴的结果是第五名。又,《夷门广牍》载:“虎丘石泉,旧居第三,渐(陆羽)品第五。以石泉渟泓,皆雨泽之积,渗窦之潢也”。当然,对于景区而言,“拨高”是可以理解的,但吾辈嗜茶者不可不察。
第三泉的北侧岩壁,形似千仞悬崖,摩崖石刻蔚然大观。注目瞻仰,当以直书“第三泉”气势最为凝重雄浑,右边的横书“铁华岩”三字也是大气凛然,系取自苏轼“铁华绣崖壁”诗意。邻近还有字形较小,竖行排列的“第三泉”,则是茶圣故里竟陵(今湖北天门)人氏题的。此外,诸如汲清、品泉之类的小题刻也相映成趣。
往上攀登,是横跨深涧的三泉亭,匾额上的篆书出自邓云乡先生手笔。而第三泉西门洞上的题额则是山水名家陆俨少先生的墨迹。两者均题写于乙丑(1985年),再往外就是“云海深处”了。说来也巧,虎丘一地,以云命名的所在颇多,“云乡”二字可谓寓意双关,惹人遐想。
独倚凭栏,俯视第三泉那泓泉源,有些失望。泉水浑浊不堪,水色成了不透明的复合色,竟然影
射出上方的飞檐树影来,可叹。
本想汲些泉水来瀹茶的,见此情形,只好暂息此念。于是,取出茶囊中的龙井茶,掬了少许,轻舞飞扬,如落叶缤纷,洒入第三泉。
天为盖,地为瓯,云泉瀹大茗。一为告慰羽仙,二为祈求龙王,愿一双名茶联袂化作双龙,让第三泉纯净如初,圣水复清。
带着遗憾,我们来到了“吹香嚼蕊”的冷香茶楼。
《www.ẏḁṅqḭnḡḉuṋ.com》 冷香阁位于虎丘山的西岩,踱入“吹香嚼蕊”圆门,就到了这座虎丘唯一的冷香茶楼。
冷香阁背倚古石观音殿,西侧有古樟相伴,南望苍翠山
林,东首洼地则是游人云集的红尘世界。
冷香阁为木制结构,楼高两层,古色古香。楼下为开放式大厅,内置琴案、棋案、书案、茶案,壁上悬挂名家字画,书架、博古架中陈列旧书、奇石、古玩及杂器,文房四宝,书斋清供,一应俱全。置身其中,仿佛梦回魏晋唐宋。
踏着木梯上楼,进入冷香茶楼,墙上的茶单只列了三款茶品:茉莉花茶、碧螺春、云岩茶,人在虎丘,自然最想喝虎丘茶。原来,姑苏历史第一名茶,就是这茶名略显陌生的“云岩茶”。
但追溯茶史,早在千年以前,产地同属苏州的虎丘便留下了名茶的雪泥鸿爪。历代茗客,美誉虎丘茶者,不绝如缕。尝谓:虎丘茶,最号
精绝,为天下冠。色味香韵,无可比拟。
明代,江南为官的闽人谢肇淛在《五杂俎》中盛赞:今茶品之上者……虎丘也。余尝品茗,以武夷、虎丘第一,淡而远也。苏州状元文震孟则说:吴山之虎丘,名艳天下。其所产茗柯,亦为天下最,色与味在常品外。
相逢何必曾相识!谈笑间,对影成品的两杯茶,仿佛已与两人合为一体,更恍如宝玉历经劫难,尘缘了时,与赖头、空空“僧、道、俗”的旷世重逢……
作别冷香阁,顺着西北山麓,追寻唐代韦应物和张文昌笔下吟颂过的虎丘茶。
据《苏州府志》载:“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,极佳。烹之,色白如玉,香味如兰,而不耐久,宋人呼为白云茶。苏轼书以为
精品也。”又,朱安雅云:今二山门西偏,本名茶岭,今称茶园。
在山路上行进不多时,就到了旧称金粟房的坡地茶园。一眼看见第一株茶树的那一刻,不禁欣喜若狂!更仿佛初
恋时,与伊人一见钟情的心悸与颤悚。
茶径西侧有一小亭,内悬“分翠”草书匾额,旁注:虎丘前后山之间,种竹为界,筑亭以憩游人。
沿着南面的林荫道环行,发现一块写着“云在茶香”的牌子,多有诗意的名字呀!据说此名源于杜子美诗“水流心不竞,云在意俱迟”,唐人卢延让诗“茶香时拨涧中泉”和清人俞曲园的“茶香室”。
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,古老的茶园曾几度湮灭,几经劫难。直至现在,当地园林管理处才在虎丘茶故地上,重辟茶园,并从洞庭东、西山等地引进万株优良茶种,扩展为现今的虎丘新茶园。
漫步茶园,赞叹于营造者用心之巧妙。山坡平缓,土为适茶之砂壤。茶树顺势栽植,垄边套缀以兰草、腊梅、桃树和白玉兰等,尤其是高大的杉树、香樟,使
射向茶园的阳光形成散射光,为喜阳而又惧怕烈日的茶树创造了科学的光照环境,提升了虎丘茶的内涵物质。更奇妙的是,在茶园的西北和北面,分别有两处池沼,水边砌筑以黄石驳岸,不仅风水格局良好,还优化了整个茶园的生态环境,难怪这片弹丸之地出产的虎丘茶,竟然韵清如仙山逸品呢。
茶树簇拥处,一座“井亭”悄然而立,亭柱分镌“七杯春绿云泉水,两腋生风齿颊香”。亭中有一口井,名为“云泉”,想来是瀹虎丘白云茶的上选好水。
茶园中心,有一座“云在茶香”的幽静茶屋,大门两侧,是“云带钟声采茶去,月移塔影啜茗来”楹联,意境甚妙。进入厅堂,内置藤桌藤椅,满目古雅。西墙上,有四块木制的立轴,上面镌刻着“白云茶”的历史沿革。茶屋东侧与廊、榭相连,中庭的山茶,红花正艳。院东北有两棵腊梅,冷萼娇黄,清芬袭人。外围最东面,则是成片的竹
林,景点“茗香竹翠”这四个字与虎丘茶园相得益彰。
置身茶的世界,仰望蓝天白云,不禁心旷神怡。巡走于一丛丛的虎丘茶树间,仔细观察茶叶,从外观推断,至少有三个品种以上的茶树。有一种数量稀少,类似于“野生茶”的茶树,其黝绿硕大的叶片与《快雪堂漫录》的记载颇吻合:(虎丘)本山茶叶微带
黑,不甚青翠。
茶是“抱子而孕”的,虎丘茶亦不例外,茶花、茶果相依枝头,连理一十八月。古人说:茗花白色,冬开似梅,亦清香。而虎丘茶树开的花,一如清代茶学家陈鑑《虎丘茶经注补》所言:“比白蔷薇而小,茶子如小弹。”
但我们没有这眼福了。